美容营销 首页 > 美业职场 > 美容营销 > 正文

美丽经济的华美蓝图:美容业成第五大消费热点

2006.10.29 出处:http://www.c-cmo.com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star

美容行业正在成为继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旅游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巨大的商机已经凸现。

 《美容大王》洛阳纸贵

  2005年初,一本名为《美容大王》的美容小册子,在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图书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旋风,狂销45万册,创下多个销售记录。这本书的作者既不是商界巨子,也不是政界名流,而是台湾的影视明星,人称大S的徐熙媛。明星出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大S的书之所以热销,是因为她在台湾的确是出了名的美容大王,她从17岁开始疯狂钻研各种美容保养技巧,亲身试用过成百上千套美容保养品,对美的苛求甚至达到了“病态”的程度。这本不到200页的“美容教义”,全面公开了大S踏入演艺圈后全心钻研的美容心得,包括数十种她觉得真正好用的保养品,还有自创的美容独门绝技。这自然引得爱美的女性们争相效仿,一睹为快。

  与大S追求美的狂热相比,读者们对《美容大王》的狂热也丝毫不逊色。在台湾,这本书创下了7天狂卖10万册的销售记录,上市一周就再版5次,读者排队抢购,连印刷厂都加印书籍印到缺纸。这本书在祖国大陆出版后同样受到女孩子的追捧,数次卖到断货,销量超过20万册。书店的工作人员一天要接到40多个分销点要求补货的电话,出版社也总是被读者“骚扰”,要求告知《美容大王》书中介绍的产品去哪里购买,甚至连百货公司的专柜小姐也因为顾客的频频询问,而加入抢购此书的行列。

  图书的高销量不仅让大S赚到了超过1000万台币的版税,就连书里提到的美容产品也跟着鸡犬升天,创下台湾单日畅销10万件的天文数字。

  这股热潮也蔓延到了网络上。在大大小小的美容论坛里,各种格式的《美容大王》“精编版”被热心的网友公布,大家交流着书中介绍产品的使用心得和购买方法,并把书中一些不太正确的推荐进行纠正;由于大S效应实在太强烈,她首推的红酒面膜在一家网店一天就能卖出100多瓶,全国各地的顾客都有,补货补到手软。

  房地产公司的前台张小姐就是《美容大王》的忠实“教徒”,她不仅把书中的各种美容方法仔细研究,做笔记、划横线、总结重点,而且认真实践,烂熟于心。她觉得,现在的化妆品牌和美容院多如牛毛,为了漂亮自己花了很多冤枉钱,如今有个美女把自己试验后的美丽成果告诉大家,当然求之不得。对于书中介绍的产品,她也列出了清单,不容易买到的一有机会就请朋友帮忙从香港代购。

  一本明星写的美容“秘笈”能创下这么高的销量,足可印证人们对美的渴求是多么强烈。一呼百应的狂热气氛让人们开始审视这个曾一度被忽视的行业。与《美容大王》同时期推出的一份调查报告,让人们对“美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呼意外。这份由“京城四剑客” 何帆、巴曙松、钟伟、赵晓共同推出的《中国美容经济年度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的美容服务业直接就业者达约800万人,美容就业机构总数近160万家,营业收入达到1762亿元,并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飞速增长。甚至有人认为,美容行业正在成为继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旅游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巨大的商机已经凸现。

  美容经济“抢鲜”一步

  说到美容经济,人们自然会想到街头林立的美容院和美发店,而时至今日,美容经济涵盖的范围早就不是这么简单了。《中国美容经济年度报告》的主编--《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张晓梅认为,对美容产业的低估是因为人们大多“小看”了美容业。按照她的理解,美容产业是一个以美容服务业为主体,集合研发和商贸,以用品辅料、专业仪器、化妆品生产等为产业支持;以饰件、色彩服务、形象设计等为产业配套;以展览业、新闻传播、信息咨询等为产业媒介;以美容教育为产业人才资源基础的综合产业链。

  和任何产业一样,初期的进入者总能在新市场的大海边捡到最大最美的贝壳,美容美发行业自然也不例外。美容美发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孕育了数不清的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有的已经凭借雄厚的实力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和发言人,《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张晓梅就是其中之一。

  张晓梅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母曾在四川一个山区部队科研单位工作。不到15岁,张晓梅就当了兵,一当就是十几年。1989年,张晓梅由解放军营级干部从部队转业。她放弃了国家分配,决定脱离这个有“安全感的、有保障”的背景,走上创业之路。这样的抉择,令张晓梅的父母以及周围的人当时都倍感震惊。

  离开部队后,张晓梅在香港《亚洲风物》杂志社圆了记者梦,并且由于她善于赢得机遇,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以出色的业绩做上了社长助理、副社长。作为一个消费者,她在香港接触了美容院的美容服务,她发现,这个行业市场前景非常好,而且资金门槛比较低,技术含量也不高。于是,她毅然辞职回到了成都,想自己开创一番事业。

 《美容大王》洛阳纸贵

  2005年初,一本名为《美容大王》的美容小册子,在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图书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旋风,狂销45万册,创下多个销售记录。这本书的作者既不是商界巨子,也不是政界名流,而是台湾的影视明星,人称大S的徐熙媛。明星出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大S的书之所以热销,是因为她在台湾的确是出了名的美容大王,她从17岁开始疯狂钻研各种美容保养技巧,亲身试用过成百上千套美容保养品,对美的苛求甚至达到了“病态”的程度。这本不到200页的“美容教义”,全面公开了大S踏入演艺圈后全心钻研的美容心得,包括数十种她觉得真正好用的保养品,还有自创的美容独门绝技。这自然引得爱美的女性们争相效仿,一睹为快。

  与大S追求美的狂热相比,读者们对《美容大王》的狂热也丝毫不逊色。在台湾,这本书创下了7天狂卖10万册的销售记录,上市一周就再版5次,读者排队抢购,连印刷厂都加印书籍印到缺纸。这本书在祖国大陆出版后同样受到女孩子的追捧,数次卖到断货,销量超过20万册。书店的工作人员一天要接到40多个分销点要求补货的电话,出版社也总是被读者“骚扰”,要求告知《美容大王》书中介绍的产品去哪里购买,甚至连百货公司的专柜小姐也因为顾客的频频询问,而加入抢购此书的行列。

  图书的高销量不仅让大S赚到了超过1000万台币的版税,就连书里提到的美容产品也跟着鸡犬升天,创下台湾单日畅销10万件的天文数字。

  这股热潮也蔓延到了网络上。在大大小小的美容论坛里,各种格式的《美容大王》“精编版”被热心的网友公布,大家交流着书中介绍产品的使用心得和购买方法,并把书中一些不太正确的推荐进行纠正;由于大S效应实在太强烈,她首推的红酒面膜在一家网店一天就能卖出100多瓶,全国各地的顾客都有,补货补到手软。

  房地产公司的前台张小姐就是《美容大王》的忠实“教徒”,她不仅把书中的各种美容方法仔细研究,做笔记、划横线、总结重点,而且认真实践,烂熟于心。她觉得,现在的化妆品牌和美容院多如牛毛,为了漂亮自己花了很多冤枉钱,如今有个美女把自己试验后的美丽成果告诉大家,当然求之不得。对于书中介绍的产品,她也列出了清单,不容易买到的一有机会就请朋友帮忙从香港代购。

  一本明星写的美容“秘笈”能创下这么高的销量,足可印证人们对美的渴求是多么强烈。一呼百应的狂热气氛让人们开始审视这个曾一度被忽视的行业。与《美容大王》同时期推出的一份调查报告,让人们对“美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呼意外。这份由“京城四剑客” 何帆、巴曙松、钟伟、赵晓共同推出的《中国美容经济年度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的美容服务业直接就业者达约800万人,美容就业机构总数近160万家,营业收入达到1762亿元,并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飞速增长。甚至有人认为,美容行业正在成为继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旅游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巨大的商机已经凸现。

  美容经济“抢鲜”一步

  说到美容经济,人们自然会想到街头林立的美容院和美发店,而时至今日,美容经济涵盖的范围早就不是这么简单了。《中国美容经济年度报告》的主编--《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张晓梅认为,对美容产业的低估是因为人们大多“小看”了美容业。按照她的理解,美容产业是一个以美容服务业为主体,集合研发和商贸,以用品辅料、专业仪器、化妆品生产等为产业支持;以饰件、色彩服务、形象设计等为产业配套;以展览业、新闻传播、信息咨询等为产业媒介;以美容教育为产业人才资源基础的综合产业链。

  和任何产业一样,初期的进入者总能在新市场的大海边捡到最大最美的贝壳,美容美发行业自然也不例外。美容美发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孕育了数不清的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有的已经凭借雄厚的实力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和发言人,《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张晓梅就是其中之一。

  张晓梅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母曾在四川一个山区部队科研单位工作。不到15岁,张晓梅就当了兵,一当就是十几年。1989年,张晓梅由解放军营级干部从部队转业。她放弃了国家分配,决定脱离这个有“安全感的、有保障”的背景,走上创业之路。这样的抉择,令张晓梅的父母以及周围的人当时都倍感震惊。

  离开部队后,张晓梅在香港《亚洲风物》杂志社圆了记者梦,并且由于她善于赢得机遇,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以出色的业绩做上了社长助理、副社长。作为一个消费者,她在香港接触了美容院的美容服务,她发现,这个行业市场前景非常好,而且资金门槛比较低,技术含量也不高。于是,她毅然辞职回到了成都,想自己开创一番事业。

 但张晓梅是个好胜而执著的人,在给自己确立了创业方向后,她决心不管别人的想法,再辛苦也要努力地往前走。承受着从一个令人尊敬的军人到被人看不起的美容院老板的精神压力,她咬紧牙拼命工作,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经过3年的打拼,终于把一个不起眼的街边小店打造成全国第一家最大的美容企业--四川西南美容企业集团。

  在不断摸索中,张晓梅开辟了美容与

化妆品相结合的经营模式。1990年,张晓梅创办了西南美容学校,发展至今共培养超过3.6万人的美容专业人才,成为具有开办大专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教育机构。她的美容集团现在也已经在全国拥有了数百家加盟店。

  生存仍需“一招鲜”

  与张晓梅类似,很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进入美容美发行业的投资者都迅速迈过了初期的艰辛,根据自身阅历和能力的不同,能力强的成为了张晓梅这样的行业领袖或业界巨擘,就算稍差一些的,也成功发展了多家连锁企业,成功晋升“食利(加盟金)阶层”。当然也有投资失误半路夭折惨遭淘汰的。以《科学投资》的观察,那些成功“晋级”的创业者,都有着自己“秘不外传”的拿手绝活。

  在张晓梅的生命版图上,创办大型美容企业已经是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了,但她仍然感到意犹未尽。于是,她毅然把这个事业交给她的管理者,到美国加州大学进行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其中包括发型、色彩、专业设计等。

  这是张晓梅人生的一个重要变化。那段生活不仅让她开拓了眼界,而且可以把眼光放得更远,她开始关注整个行业的发展。这时候,一个偶然使她有了做《中国美容时尚报》的机会,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工作。有杂志社的记者经验和美容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使张晓梅在办报上有了别人难以企及的优势。于是她渐渐加入了推动行业发展的行列中去。2003年,张晓梅当选了美容行业的第一位全国政协女委员,并代表一千多万美容从业者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支持“美容经济”的呼声,配以9份提案分送给政府的12个有关部门,再度令人注目,她也将整个行业地位提升到了更高的平台。

  如果说张晓梅的政商结合的发展之路过于戏剧化,难以令别人效仿,那么谢玉玲的绝活就相对平民化得多了。她创立的“上海谢妮女子美容中心”是在祛斑方面有着拿手绝活的美容专业店。如今“谢妮系”不仅在上海拥有4家“谢妮”连锁店,在上海以外也开设了3家分店,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跟张晓梅寻找个人价值的创业道路不同,谢玉玲的创业完全是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在《科学投资》接触的创业者中,很多都是这样的被动创业者,他们没有天生的商业谋略,没有完善的市场预测,更没有过人的胆识,他们有的,只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像杂草一样的顽强忍耐力和生存能力。在《科学投资》调查得出的《中国创业者十大素质》中,忍耐名列第二位,可见其对创业的成功起了关键的作用。

 谢玉玲的创业源于家中的一场变故。1984年,谢玉玲刚刚做了母亲,厄运却骤然降临,她的丈夫突患脑瘫,一病不起。为了给丈夫治病,谢玉玲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一大堆债,但丈夫的病却始终不见好转。

  一边是年幼的孩子,一边是病床上的丈夫,谢玉玲就这样艰难地把孩子供养上了小学。这时,34岁的她下岗了。不得已,她只能到亲戚开的一家理发店打工,一个月收入300多元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在理发店打工的日子里,谢玉玲看到了这门手艺的前途,她心里暗暗盘算,等把手艺学到家,拿到美容证书,一定自己开个店。1995年的初夏,谢玉玲偶然遇到一位皮肤特别好的女孩子,在交谈中,谢玉玲得知,女孩的皮肤并不是天生这么好,以前曾经长了很多斑,是在西安做过几次皮肤美容才变好的。

  谢玉玲几乎立刻就想到这是个难得的好项目,她跟女孩打听了一下,原来这种美容叫“中医活血化斑美容疗法”。谢玉玲向亲友借了一笔钱,在西安一家美容美发培训中心开始了学习。一个月后,她成功掌握了这一上海没有的新疗法。

  回到上海后,谢玉玲一边在理发店打工,一边继续学习美容美发方面的知识。她参加过很多培训班,使她的技能迅速提高,成了理发店的一把好手。

  1998年,谢玉玲开起了自己的小店“谢玉玲--安帮美容美发服务社”。她的小店主打“祛斑”,通过所学的“中医活血化斑美容疗法”,加上自己的多年实践,开始免费在顾客中进行推广。经过顾客的口口相传,她的店迅速在上海打出了名气,开张一个月小店就赚钱了;几个月后,欠债渐渐还清了;一年过去,她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的一些资本。

  一晃3年过去,谢玉玲的店越做越大,她学习的脚步也并没有停止。在考取高级美容师证书后,她又多次赴香港等地学习最新的女子美容知识,先后拥有了法国香薰、精油培训硕士、医疗美容、针灸减肥等多个专业证书。目前,她正为开设第8家连锁店而奔波,为在徐家汇地区落实数百平方米的“谢妮”总部而筹划。

  强大才不会轻易倒下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像张晓梅、谢玉玲这样一些起步较早、实力雄厚的创业者已经在市场上跑马圈地,站稳了脚跟,资产规模愈百万千万元的不在少数。在人们眼中,作为第三产业链中的终端环节,美容院是所有专业美容化妆产品通向消费终端的惟一出口。这样的市场前景,这样的资源优势,不赚钱是没有理由的。

  于是,美容业传说中的暴利吸引了大批对利润有着美妙幻想的投资者,其中有很多是连美容院都没有去过一次的行业“白痴”,但当他们投入大笔资金后,迎来的是一派惨淡的经营状况。更让这些投资新丁们郁闷的是,自己没有任何可以称得上是特色的服务。通常开一家150平方米的便利店或百货店,至少可以坚持8-12个月,才可能因经营问题而关门或转产。但一家新开的美容院在开业3个月后,因营业无法步入轨道而转让停业的比率要大大高于同为服务行业的百货 零售业,原因是美容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

  和餐饮业类似,美容美发业也是个新陈代谢频率极高的残酷产业,中国近160万家专业美容机构中,每年关门倒闭的就超过1/3,同时,每年又有大量的新美容院注册开张。有人总结了美容院倒闭的八个主要原因,分别是盲目开店、仓促投资、过度投资、股东分歧、不善经营、恶性竞争、成本高企、暴利心态和缺乏支持。

  内外原因结合起来,可见现在要经营一家美容院并不是那么简单。缺乏实力的美容院如何生存?是在“被挤压”中慢慢倒闭,还是在“找出路”中逐渐强大?任何人的选择都是后者。

  目前在美容美发的项目上,传统项目仍然是市场竞争的重点,如 美白、祛斑、丰胸、减肥,染发、烫发、美发,这些项目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空间仍然很大。只要投资者结合自身的实力和实际情况不断寻求变革,将品牌、功效、特点有效合一,完美组合成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自然就能占领市场。这类传统项目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需要寻找新的营销手段、新的渠道模式突破。

相关阅读

138job发布或转载各类资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以赢利为目的,也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138job历来重视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如本网转载之部分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138job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138job所有。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138job原创稿件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来源:138job中国美容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