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首页 > 美业职场 > 行业新闻 > 正文

本土品牌京沪核心商圈遭遇出身歧视

2008.01.08 出处:消费日报 作者:佚名

本土品牌京沪核心商圈遭遇出身歧视
 
    “时尚升级”、“改装调整”是2007年京沪两地众多百货商场的主题,加速升级的突出特点就是,化妆品、箱包、服装等国际品牌的比重越来越高。引进国际品牌成为各商场一致的选择,而本土品牌逐渐被挤出消费视野,与中高档商场渐行渐远。

    北京商圈以国际品牌数量来标榜身份

    2007年北京新开业的商场都以国际品牌的数量来标榜其身份。2007年4月开业的新光天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品牌聚集地,其拥有CHANEL、GUCCI、PRADA等近1000个国际品牌,化妆品、首饰、钟表、箱包,几乎一水的洋货,豪华的阵容让消费者体验到了世界的品牌气息。9月份,北京另一高档商场——金融街购物中心开业,引进LouisVuitton、ErmenegildoZegna等300多个国际品牌,占该购物中心总品牌的比例超过80%%。

    正是由于高档商场争相亮相,促使北京老牌商业区域加快向时尚高端迈进的步伐。

    位于北京西单商圈的大悦城购物中心,于2007年12月29日开门试营业。据介绍,大悦城定位于心态年轻、年龄层次分布广泛的高收入人群,因此它选择了ZARA、Bestseller、Sephora等国际二线品牌,全场300多个品牌中的1/10,都是首次落户北京的国际品牌。

    在王府井,时尚定位的北京市百货大楼青春馆于去年11月开业,“平民化”的北京市百货大楼也整体进行升级,国际一二线品牌数量占到42%%,其中,化妆品国际一线品牌达到90%%以上。在调整过程中,商场对品牌进行大规模置换,原有品牌淘汰率达40%%,其淘汰的大部分为国内品牌。新东安市场去年更是花了3亿元巨资进行升级,“辞退”一部分低档品牌,重点引进国际中高档品牌。

    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北京,西单商场、翠微大厦、双安商场等17家商场男装的品牌构成中,国外品牌专柜有173个,占到总数的73%%,为国内品牌数量的两倍多。品牌男装、化妆品等中高档品牌的消费市场正被大量国际品牌所占领。

    上海商圈国际品牌更符合其国际化定位

    国际顶级时尚品牌进驻上海南京路导致本土品牌出局,理由只有一个:南京路要被打造成“国际购物标志性地区”,而这些“老土”与南京路的重新国际化定位不相符,取而代之的将是“知名国际品牌”。

    外资品牌入驻也拉高铺租,使优质物业的竞争更为激烈。仲量联行广州公司战略顾问部负责人田强介绍,随着商铺物业市场的成熟,购物中心开始采用抽成的方式来收取租金。这种模式鼓励业主投入更多的资源,创造更适合和更有利的购物环境,营造高端购物的氛围,这样每平方米可以收取更高的租金。这也是全国各地商业物业纷纷升级的一个诱因。

    以南京西路和淮海路为例,这两个商圈的物业需求强劲。主要的原因是,锐意进军上海的国际零售商,如已经在上海开店的ZARA和百思买,正在部署扩张,而强烈的需求带动空置率连续下降。调查显示,想在如南京西路这样的优质商业地段拿到商铺,要比3年前多支出10%-20%的租金。

    可见,这两年还是国际品牌在国内的扩张期,对优质物业的需求将形成一波高峰。

     档次不够

    本土品牌挤入高档商圈

    不是花钱能办到的

    上海市政府早就想把南京路打造成像纽约曼哈顿和东京银座那样的国际购物标志性地区。于是,美特斯邦威、佰草集、三枪等品牌拿着大把的钞票在南京路上难寻店铺,而原有的店铺都应和“规划”,不能再续约。这些品牌在南京路被“请”出局。

    “商场不是为了引进国外品牌而排挤国内品牌,主要是考虑到市场需求、目标客户群的情况。国外的一些品牌在历史、品质上比国内品牌有优势,商场里的一线品牌、奢侈品、精品绝大多数是国外品牌。”北京当代商城总裁金玉华的表态较为婉转。

    在物业招租优胜劣汰的原则下,为了吸引更多的高端品牌入驻,即使本土品牌出价略高于一线洋品牌,也不一定能拿到铺位。

    经过重组、改制后的新商业物业,正在形成一股新的商业终端势力,几乎都不太愿意让本土品牌进入。说白了,就是嫌他们“档次不够”。

    正如雅戈尔集团高管接受媒体采访谈到渠道的时候,话中有话地说,在商场开“店中店”最好,但前提必须是“双方配合得好”。然而,让雅戈尔这样的企业主感到郁闷的是,有时铺租涨了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显得越来越被动。众多高档商圈能否养得起高端消费?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百货转型现代时尚百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为都市商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但专家同时表示,百货在升级时要符合商圈内的目标消费群体,切忌盲目地走时尚高端路线。

    算上大悦城和伊势丹,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北京西单商圈里已布满11家商场。据北京超视通商业顾问机构的一份调查数据,在西单商圈一次性消费101元至310元的消费者占70%%,消费1000元以上的只占4%%。因此,业内人士一直在担心,西单“难承百货扎堆之重”,更难容大悦城和伊势丹等中高端消费场所。

    “国际品牌成为进入更多商场的通行证,商场借此表明自身的价值、品位,一定数量国际品牌的进入是必然,但不能绝对化。”北京工商大学教授陈及认为,国际大品牌主要针对高端客户,其消费群体有限。相对而言,处于发展中的国内品牌有着广大的受众基础。他表示,百货店在升级调整过程中,要切合商圈内的客户消费市场,不要盲目跟“大牌”风。

   


 
 

相关阅读

138job发布或转载各类资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以赢利为目的,也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138job历来重视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如本网转载之部分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138job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138job所有。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138job原创稿件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来源:138job中国美容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