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阅读 首页 > 美业职场 > 精阅读 > 正文

新总理成长轨迹:李克强奋斗史

2013.06.24 出处:凤凰周刊 作者:未知 责任编辑:陈红

李克强的同班同学和同乡陶景洲回忆:李克强是个热心肠。他在学生会做学生工作时,我们班的姜明安看上了一个中文系的女孩,但是羞于对人家说,就请李克强出面去说。他去了,几天后回来说:“哎呀,中文系的女同学都很开放,说‘既然姜明安看上我了,你就让姜明安过来谈,你来干嘛?’”这是李克强很少有的给人做红娘,但没有成功。

新总理成长轨迹:李克强奋斗史

2013年3月,李克强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七位国务院总理。从这位“50后”的成长经历来看,基层出身和知青经历、独特的国学熏陶和完备的法律和经济学科训练,构成了他的学识和性格底座;而从团中央空降地方,再回到中央政府,步调紧凑、履历丰富的政治历练,构成了其鲜明的施政风格。凡此种种,有助于我们观察中国政局演进、预测这艘巨型航船的未来走向。

“文革”风暴中打下国学根底

李克强出身地方官员家庭。父亲李奉三在抗战期间参加工作,在安徽省定远县任过乡长、县民政科科长等职,1951年起出任凤阳县县长。李性格直爽,一次开会与县委书记发生冲突,甚至拿起板凳要砸向对方。后来,李奉三调离凤阳县,历任安徽省统战部处长、蚌埠市法院院长、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等职。他在省地方志办公室这个清闲部门任职时间最长,直至退休。熟识李父的人称他是位两袖清风的好官,也是一位严父。李父2006年于合肥病逝,遵其遗愿,丧礼从简。当地官员闻讯,悄悄送礼吊唁,也被李克强婉拒。

李克强是家中的次子,出生于1955年7月。李克强大约3岁时,父亲受调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携家搬入位于合肥市的省属机关家属院,他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大陆,大字报和批斗会中断了课堂学习,11岁的李克强暂别校园回到家中。父亲带他找到了同住一个大院的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李诚,请这位1906年出生的“桐城派”国学师傅教授文史知识。因两家早有交谊,李诚一口答应,此后五年间每天都要教习李克强一小时的课程,还把他管理的一座小型图书馆尽可能地向这位关门弟子开放。

“桐城派”是晚清文坛中的重要一脉,重视史学涵养,讲究言之有物,章法有序而且语言典雅简洁。李诚给李克强开出的阅读书目中,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为主,兼修《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篆》《经史百家钞》等古文。相较于同辈人来说,李克强在“停课闹革命”的红色大潮中,难得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每晚9时,李克强准时坐到李诚家中,老先生手捧书卷,常常一边用热水泡脚,一边夹叙夹议,传道授业。20多年后,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李克强曾撰文《追忆李诚先生》,其中写道,“就在这段时间里,李先生用平和的语调,时断时续地向我讲中国的国学,讲治学的方法,讲古今逸事……几乎穿越了我的少年时代,但李先生的话似乎仍未讲完”。

11岁~16岁,这是一个人开眼认识世界的重要时段。这时的李克强青春年少,由于父亲在官场的边缘化地位而有幸远离“文革”政治旋涡,国学老师的私下传授又填补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与如火如荼的街头革命运动保持了某种距离。

1972年,李克强重回校园,就读于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中部。当时“文革”并未结束,学校里还没有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合肥八中也不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不过因为很多大学教授被下放到这里,学校的教学队伍一点也不差。李克强成绩很好,是学生会宣传干部,不过他的生物老师说他“有点小调皮,上课会跟同学说说话。”

那时候高中是两年,李克强所在的高二(六)班有18位女同学、21位男同学,班长就是现任国务院部委负责人之一的苗圩,和李克强同岁。两人在合肥八中同窗两年后各奔东西,却在30多年后重新在北京聚首,成为国务院同事。

对于曾经的同窗岁月,苗圩曾撰有一篇回忆文章,收录在2006年合肥八中50周年校庆学生纪念册中。此文写道:“我们是在‘文革’的混乱中上了7年小学(实际上“文革”开始后不久学校就不能正常上课了。当时不谙世事,感觉不要上课,整日疯玩真好),懵懵懂懂地进入了八中。记得当时学校满目疮痍,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学生实在难以招架……学校按部队编制几个班组成连。学工是到铸锻厂,一去就是半个月,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起做砂模。我学会推独轮车运沙,也学会使用捣固机,当时想,将来能当个铸造工人该多好。”

高中毕业的李克强赶上了最后一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4年3月,一辆满载着高中应届毕业生的大客车,离开了省城合肥,将李克强送到离祖籍不远的凤阳县,成为贫瘠乡村的一名插队知青。

插队知青先进分子

中共十八大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31.7%的中央委员、28%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都有过知青经历,7位政治局常委中,有4人都是“上山下乡”的知青出身。无论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还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官方报道都着重提到了他们在农村插队的基层历练。

李克强插队地点是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这里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祖陵所在地,号称“帝王之乡”,但也穷得出名。时隔20多年后,被记者问及那个年代最大的困难时,李克强不假思索地回答:“吃不饱肚子,物质极其匮乏。”

住在东陵大队给知青新修的集体宿舍里,由于水土不服,李克强一度全身皮肤溃烂,不过他照样劳动。知青们每天干农活的时间长达10小时。他经常背着“为人民服务”的挎包,里面装着干粮和咸菜,和土生土长的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一同劳动的村民至今还记得李克强的样子,“黑瘦黑瘦的,用扁担挑水一晃一晃”。由于不吝惜自己的劳力,李克强成为同时下放劳动的同学中表现最突出的一个。“李克强跟村民关系好,本地话讲就是‘特性’好、脾气好,从来没跟谁红过脸。”当地村民陈学义回忆说。

插队期间,李克强被评为安徽省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那时候,中国大陆从最基层的大队、公社一级,然后县、地市、省级,直到全国,都会层层评选“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在“政治挂帅”的年代,这是一个光荣的标签,代表着优秀和先进。李克强以一个插队知青能够获得省一级先进,尤为难得,这一光荣印记直到他考入北京大学时,还一直受到周边人群的羡慕和夸赞。

1976年,21岁的李克强在当地人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不久后担任大队支书。他尝试带领农民科学种田,推广水稻良种。据当地人回忆,李克强不爱搞政治活动,对“批林批孔”不太热衷,人也不喜欢说话,很沉默。

这段大队支书的经历让李克强对中国的基层治理感受良深。多年后,他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谈起基层选举,以自己为例说:“过去我当村长的时候,每天早上要指挥每一个生产队甚至是每一个农民,你干什么、他干什么。现在我们的村委会主任没这个权力。农民有权决定自己今天做什么、生产什么,当然,不能违犯法律。而村委会主任如果违背村规、违背法律强迫他们,就可能被选掉,当不成这个官。”

在艰苦劳动的间隙,李克强爱读书是出名的。据村民回忆,当年他很少跟人说话,每天手里都有一本书,夜幕降临之后还经常挑灯夜读。在炎热的夏天,他有时候会独自躲在朱元璋祖陵幽静的树荫下捧书阅读。

知识改变命运,1977年恢复高考,李克强立即报名参加,并在57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从此走出凤阳县,走出安徽省。他离开凤阳不到半年,小岗村18户农民就用按红手印的方式,冒死签订了集体土地包产到户的契约,率先拉开农村改革的大幕,中国社会由此进入一个波澜壮阔的大变革时代。

燕园的事业和爱情

1977年8月,“文革”十年后首次高考,从录取比例看这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李克强根本没想到自己会被北京大学录取,他更实际地选择了安徽师范学院作为报考第一志愿,一方面考虑录取把握大一些;另一方面他听说师范学院不用交学费。但是第二志愿的北大有优先权,寄来了录取通知书。

北京大学法律系1977级共招收80多人,分成8个组,李克强在第一组。那时候,尽管政治气候回暖,开始解冻的法科仍是绝密专业,分高学优、根正苗红是当时法科学生的选拔标准,聚集了军人、农村支部书记、中小学教员、地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等又红又专的各路英雄。改革初兴,国门大开,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渴望把丢失在“革命”年代的时间补回来,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同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个人权利、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这些新鲜词汇一次又一次撩拨着年轻人躁动的心弦。

李克强遇到了多位良师,曾赴英国深造的宪法行政法专家龚祥瑞就是其中一位,他将李克强视为得意门生,有一次还把一篇论文草稿交给他补充修改,最后两人一起署名发表在学术杂志上。从龚祥瑞执教的课堂上,李克强知道了何谓真正的自由主义和宪政精神,并渐渐着重转向外国宪法和比较政治的学习。大三那年,在龚祥瑞指导下,李克强和另外两名同学翻译了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AlfredDenning)的名著《法律的正当程序》;几乎同时,他早前翻译的《英国宪法资料》也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录用。

很多海外媒体都注意到了李克强所受到的正统的法律学科训练,这是国务院以前的几任主要负责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十八大以后的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对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论述上,较之以往淡化了对“党的领导”的强调,转而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外界猜测,这或许与李早年在北大所接受的法学教育和熏陶有关。

李克强虽然读的是法律系,但对经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北大开设“经济法”、“国际商法”等课程,学习期间,他曾到荣毅仁新创立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实习,并实地考察天津新港,对他潜移默化,影响颇深。1988-1994年,李克强在共青团中央任内,继续到北大经济学院攻读在职研究生,关注中国农村经济,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后来,他又师从经济学家厉以宁,取得博士学位。

80年代初的北京大学民主氛围浓厚。李克强平时沉默寡言,但思想活跃,在跨学科小组讨论中,常常妙语连珠,言词犀利。由于热心于社团活动,他很快成为校内活跃的学生骨干,曾被选为北大法律系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当时北大学生会学习香港一些高校学生会的制度,也尝试创立了有“学生人大”之称的学生会常务代表委员会,专门监督和制约学生会主席,李克强就任第一届会长。

这是一次很好的校园民主改革的体验。学代会有权对学生会活动经费进行严格审查,获得学代会多数支持者即能当选学生会主席,而学代会成员则从每个系、每个年级公开竞选,由学生投票选举产生。北大学代会制度此后不断完善,从运转过程和实际效果来看,类似于西方议会民主制的校园版。多年后,当年同窗回忆说,这一创新机制很大程度上源于李克强的主张和推动,“在(学生会)常代会上……在文科学生中,李克强发言较多,而且见解尖锐深刻。”

在毕业之际,李克强只用两个月时间复习托福课程,就取得了630分左右的高分,足以申请任何一所美国名校。出国留学的道路是一马平川、金光灿灿。而李克强最终的选择有点出乎同学们的意外,他听从了北大党委副书记马石江的多次谈话,留校担任了北大团委书记。同学们听到这条爆炸性消息后,多数人的反应是“克强,你可亏了”。因为在当时看来,团干部和学生工作都偏离了北大正牌法律系毕业生的职业路径,而且看不到未来。

马石江看重的是李克强的沉稳和思虑周全,到了实际工作中,李克强则同时展现了自己的拼搏精神。当时,北大团委只有八个专职干部,但是李克强带领他们组织了北大首届文艺周,9天内演出了7台105个文艺节目。李克强还创造性地在北大办起了团校,这是一个解决团委组织困境的捷径,一支“政治代表队”在燕园崛起。

任职北大团委书记期间,李克强还收获了爱情,他在朋友的介绍下,与在清华大学进修英文的程虹相识、结婚。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程虹同样出身基层公务员家庭,父亲曾任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她本人也曾在“文革”期间下乡插队。

婚后不久,程虹到北京经济学院(即首都经贸大学前身)外语系任教,后又到中国社科院读博士,师从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一凡,专研美国文坛新流派自然文学,2000年获博士学位,次年晋升正教授,时年44岁。两人育有一女,毕业于北京大学。

程虹如今是首都经贸大学外语系教授,平时基本不上讲堂,主要做研究工作,行事低调,讲得一口娴熟的英语。李克强在香港大学百年校庆上直接以英文发表演讲,有人说,这可能与她有个教英文的妻子有关。

138job发布或转载各类资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以赢利为目的,也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138job历来重视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如本网转载之部分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138job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138job所有。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138job原创稿件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来源:138job中国美容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