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励志 首页 > 美业职场 > 真人励志 > 正文

海归弃十万年薪工作 一心创业做“垃圾王子”

2014.08.27 出处:广州日报 作者:未知 责任编辑:黄伟玲

11年前,20来岁的李震留学美国学管理,回国后做手机销售、汽车改装销售,年收入数十万元。如今,李震放弃高收入,转行“捡破烂”,做起了外人眼里的苦、脏、累活。

11年前,20来岁的李震留学美国学管理,回国后做手机销售、汽车改装销售,年收入数十万元。如今,李震放弃高收入,转行“捡破烂”,做起了外人眼里的苦、脏、累活。

李震说,他与垃圾分类与利用结识是一种缘分,所以看到人们从最初对他排斥、不理解,到如今5000多户居民自愿加入他的行动,这份事业带给了他成就感。

“在我们试点的社区,生活垃圾总量平均减少了30%”

广州日报:能否谈谈这些年来你做垃圾分类的过程?

李震:整体来说是缘分吧。我2003年开始接触再生资源的回收。2004年我参加助残就业时,看到环卫工冒着脏臭,从小山似的垃圾堆里翻捡“废品”,分出垃圾门类,当时我想,如果垃圾转运前就能精细化分类就好了。这一年,我就带着助残团队与劲松的富顿中心建立合作,开始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到2011年,我跟两位伙伴创业,成立了专门的公司运作。到现在,我们有差不多300人。

广州日报:你留学归国后年收入数十万元,为什么要投入这个行业呢?是因为看到商机了么?

李震:我把垃圾分类及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看作一种循环产业,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资源。其次是出于我对垃圾分类事业的喜欢。假如说垃圾分类、回收变卖有利可图的话,2003年确实有,但现在工资涨了这么多,一个550毫升的矿泉水瓶还是卖6~8分,几乎不赚。

广州日报:你们是怎么做垃圾分类的?

李震:我们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厨余和其他三类。在社区建立“绿馨小屋”对居民的厨余垃圾进行回收、根据垃圾多少来积分,积分到一定程度可以兑换蔬菜、洗涤用品等。

广州日报:效果怎么样?

李震:首先在我们试点的社区,垃圾分类的概念深入人心。其次,具体来说,我们现在每天处理垃圾2吨,影响了5000多户居民。平均能使一个社区的各种生活垃圾总量比过去减少30%。

广州日报:作为活动的主体与支撑,公司盈利么?

李震:我只能说2014开始我们公司脚步开始往外“迈”了,我们开始投资垃圾分类处理末端,毕竟做公益需要很多投入。我最近也在积极拉拢自己的朋友跟我一起投身垃圾处理这个有很多商机的领域。

广州日报:之前的做法还会继续么?

李震:我现在做的事情是在北京做三个不同类型的社区试点,我想把这三个模式做成一个模板,然后再考虑复制。

“一个人假如能把城市的垃圾问题处理好,那是有大才”

广州日报:有没有感觉人们对垃圾产业的误会挺深的?

李震:是。比如人们一听到垃圾厂几个字,就不干了。但是谁不产生垃圾?就北京来说,一天产生的垃圾在2万吨左右,假如把这些垃圾装入压缩式解放车,一天能装2000车。目前我国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是焚烧和填埋,如果我们去过并了解垃圾焚烧厂,我们就不会反对,我们会知道一座焚烧厂的排放比一个北方冬天烧煤的取暖锅炉少得多。在投资上,假如政府花10亿元建焚烧厂,中间有将近7个亿是用在气体净化上。

广州日报:这些年你感觉最困难的是什么?

李震:是人的理解。从开始到现在,如何与居民拉近距离、让他们信任我们、甚至参与进来,经历了一个过程。比如,刚开始有收瓶子的以为我是跟他抢垃圾,还有居民怀疑说,现在在社区分了类,会不会在装车或者处理的时候又混到一起?这些在我们工作展开后渐渐得到了居民的理解和信任。

广州日报:你怎么看待垃圾王子这个称呼?

李震:我将自己这个行业叫做“循环产业”或者“环境产业”,从2003年开始我就一直关注这个事业。2011年开始,我们同政府合作,利用他们的平台与资源,在北京的劲松地区开始倡导做垃圾分类。这个行业给了我太多,比如家庭,通过这个事业我结识了我爱人并与她有了孩子;还让我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标。我想我孩子长大后,知道爸爸在一个这么大的城市的垃圾治理中做了贡献,那种感觉无以言表。我相信,一个人假如能把一个城市的垃圾问题处理好,那真是有大才。

广州日报:所以这是你的抱负和发展远景?

李震:只能说我在做吧。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榜样,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业来。

138job发布或转载各类资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以赢利为目的,也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138job历来重视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如本网转载之部分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138job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138job所有。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138job原创稿件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来源:138job中国美容人才网。